宝鸡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怎么样(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这个行业怎么样)

时间:2025年7月20日上午1:01

整体来说充电桩的投资前景还是比价不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电动汽车,一直被看做是下一代汽车的发展趋势。

2.民资虎视眈眈充电桩市场。

由于电动汽车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电能,经营充电站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充电服务收益。相对于加油站,电能比较安全和方便,可在各地大量安装设置充电站。根据投资规模,小到社区慢速充电桩,大到公路快速充电站,单站经营,组网经营均可。

1、交流充电桩申请越来越难。2、因为电动汽车数量增加,需求量大。同时,充电桩选择的地点和供电能力也受到限制,由此,申请难度增加。3、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充电桩的数量和供电能力,以满足使用的需求。同时,应该建立更加合理的充电桩分布计划,加强充电桩的管理和监管,促进充电设施的公平合理利用。

伴随新能源汽车发展,充电桩的规模在不断壮大。不过,由于回报周期长、利用率低等因素,充电桩运营企业正在经历着行业洗牌。一方面充电桩行业盈利困难,另一方面车企却开始加大在充电桩领域的投资。

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6万个,同比增加39.7%。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计保有量为114.4万个,同比增长66.7%。然而,充电桩建设仍存在巨大缺口。

根据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科林电气充电桩很好,携互联网+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解决方案参会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产品经过数十位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一致认为科林电气荣获“中国充电桩设施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目前而言肯定是随着国标的标准化,电动汽车产量化才能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桩,反而言之汽车充电桩产量上来了,也会促使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个人买电动车的还是少,主要还是国企和运营公司。还有一个主要矛盾点就是电动汽车充电桩太少,北京昊瑞昌科技有限公司算过一个帐:每台充电桩按照1度电盈利0.5元计算,一台比亚迪汽车盈利30元,每天10台比亚迪充电,盈利300元,一个月下来盈利9000元,按照每台设备3万元计算,3-4个月就可以回收成本。而且充电桩充电大部分都是采用刷卡结算,用户需要办卡后才能使用,以每张卡预存500元计算,办理60张卡就相当于收回了一台设备的成本。所以代理电动汽车充电桩基本需要太多资金投入,而且后期也不需要继续增加成本投入,可以说是一次投入终身受益。所以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非常火爆。当然这还得看决策者意见。

起先了解到充电桩是在不知道哪年,那时候总是说新能源好哇,电动汽车好哇。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问题,我就去寻找充电桩做代理。后来发现,其实很难做,一个是成本较大、回本慢,一个电动汽车充电桩要几千,几万;

二是新能源汽车现在并不是很普及,我的充电桩使用率较低。

后来,我保留了充电桩项目,把目光放在了小区物业的电动自行车-电瓶车的充电项目上。你们觉得这个可以吗?

前景一片光明

一、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前途,取决于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进程。毋庸置疑的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趋势不可逆;在此大背景下,可以预判到的是,电动化是新能源化的优选项之一。所以一个基本的、前提性的判断是:电动化将是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第一选项,与之关联的产业链都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的大机遇,这其中自然包括充电桩行业了。

二、在上述逻辑起点之下来分析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机会:

1、经过近四五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充电桩行业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波进击,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衍生出了一些具有一定装机量、品牌认知度的“龙头”企业,包括特来电、国家电网、中国普通、星星充电、上汽安悦、浙江万马、南方电网等,这些企业和主体为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奠基和探索,其对产业的历史性贡献不言而喻。

2、但敬佩归敬佩,市场归市场。目前,上述诸位运营商一方面占到了全国市场规模的90%强,另一方面全国的市场总规模仍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不敢恭维。即便是假设中国充促盟公布的动态统计数据值得信赖,目前全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也才40万台/个出头,这其中还包括占比极高的小功率交流慢充桩,无论是在充电服务覆盖面上、还是在充电服务综合效率上,都与现实需求存在太大的差距。

3、差距即市场空白,空白即商机。大体上说,这个行业的空白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充电桩投建规模正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越来越大的落差,供不应求是铁的事实;二是,已有公共充电桩的交直流比(快慢充比)不合理,亟待优化升级。这两个方面既对目前市场上的几大运营商构成存量负担,又在客观上为新进入者创造了巨大的“楔入”空间。

4、客观地说,即便目前所谓的40万台/个公共充电桩满负荷运行,也是捉襟见肘,仍需相当大数量规模的充电设备补充进来,让市场布局更饱满、更合理、更高效。很显然,在历经了前几年这波投资、且一时半会难以将投资转化成现实回报的窘境下,第一轮玩家(包括大玩家)已经处于前怕狼后怕虎、进退维谷的境地,后续很难有非常强劲的动因能激发他们继续盲目上规模,这也就在客观上为新进入者创造了足够多的机会。

5、第一波大玩家既要扛住历史负担,又要在不断变幻的各种新场景中谋求突围、进击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残酷的马拉松式的淘汰赛。对于新的进入者来说,可以在总结先行者得失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精准捕捉最佳商业应用场景,把握好投资节奏和进度,稳扎稳打,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并掘得真金。

二维码
智宇物联平台二维码

搜浪信息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7005676号